力矩傳感器的發展將變得更復雜
產品將更復雜化
在智能手機的帶動下,以陀螺儀、加速計、壓力傳感器為代表的傳感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隨著應用種類的不斷豐富和功能的提高,一臺移動終端設備上需要的傳感感測功能越來越多。這使得傳感器所能處理的應用場景,遠遠要高于消費者單獨把手機當成一個通信工具,或者當成一個媒體娛樂工具要更復雜。
由于傳感器逐漸受到青睞,因此在硬件上增加傳感器,對終端產品的研發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以無線干擾為例,目前手機本身處理無線信號已經很復雜了,既要解決3G,又要解決Wi-Fi,所以在增加支持NFC這樣的無線通信能力的傳感器時就要充分考慮干擾的問題。
傳統的做法是,核心芯片只是作為通道存在,在收到信號后傳遞給上層應用,所以通道很簡單,但是這樣就會增加終端設計的復雜度,因為后者需要解決如何利用接口、接口不夠用怎么辦,以及上層軟件如何處理的問題。
目前,一些芯片廠商正在試圖改變這一過程,用于降低開發的復雜程度。
不過,對于最終的終端廠商來說,其在設計產品概念時就已經考慮了應當加載何種傳感器,雖然會增加工作量,但是因為很多是可以并行開發的,所以并不會延長產品的研發周期。
種類仍在增加
雖然傳感器本身的種類十分豐富,但是其整體來看還是一個新興產業。
一方面,多種傳感器集成化的發展逐漸受到青睞。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集成化會帶來開發的便利,但是會犧牲靈活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移動終端的發展與傳感器捆綁在了一起,3軸加速計、3軸陀螺儀、麥克風、立體聲波濾波器等傳感器已成為標準配備。
另一方面,從傳感器在終端上的使用,開發更多的還是用麥克風的聽覺和用攝像頭的視覺及一些簡單的傳感器。對于未來,多數受訪者表示,壓力傳感器、光學圖像傳感器將應用得更加廣泛,如室內導航、拍攝防抖等。
從以下幾個方面定義自己對傳感器的要求
測量范圍:一般所選傳感器的量程要比測量上限要大10%~30%,視具體情況而定。
輸出信號:稱重測力傳感器一般分模擬量輸出傳感器和數字量輸出,常規的輸出都是mV級模擬信號,也有0-5V,4-20mA放大信號輸出的。
受力方向:常規的傳感器受力方向有拉式的,壓式的和拉壓雙向的。
工作溫度:工作溫度決定傳感器彈性體,應變片及其它材料的選擇。針對不同使用溫度的傳感器價格也差別很大。
傳感器彈性體材料:常見的有鋁合金,合金鋼和不銹鋼三種,不同材料的抗過在能力,固有頻率等不一樣。
安裝尺寸:不同得應用對傳感器的尺寸有不同要求,常規的傳感器有單點式的,s型的,拉桿式的,圓形壓式的,軸銷式的等等。
精度:不同應用對傳感器精度的要求不同,傳感器的不同結構也決定了不同的精度等級。
采樣頻率:常見的有動態測量和靜態測量,采樣頻率決定傳感器結構的選擇。
環境因素:濕度,灰塵指數,電磁干擾等。
其它要求如導線的規格,成本考量等。